*張鵬翀字岳庭,浙江嵊縣人,民國紀元前十八年三月生,是軍醫學校藥科第4 期的畢業生,1916年畢業後,在軍隊衛勤,軍醫學校教職,衛材廠及醫院院長等多項醫藥衛生相關職務工作歷練多年。廣東軍醫學校成立時,他是廣東軍醫處藥科上校技正,1937年春,張建赴南京接任中央軍醫學校教育長時,就帶了兩位得力助手同去,一位是于少卿,另一位就是張鵬翀.
*軍醫學校在安順時期,張鵬翀係教育長張建倚重的最重要幹部之一.張鵬翀對軍醫學校所創造出的整體輝煌成就,功不可沒.對國防醫學院的整體歷史發展有極大供獻和影響.
*安順時期先任藥科科長後任藥品研究製造所所長.民國三十二年六月,晉升司藥監(軍佐階同少將).
*國防醫學院在上海江灣時任司藥監行政部主任,遷台計畫亦由他一手規劃,但是他因為年事較高等因素,並沒有隨校來台.
*據說國醫中心留滬單位兵力,係由他交給中共解放軍.
*因陷於國共政權交錯歷史洪流的大旋渦裏,他個人傑出的表現和事跡,被兩岸的歷史有意或無意的忽略了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下文原載於張麗安女士編著"張建與軍醫學校--兼述抗戰時期軍醫教育"P231-238
學校之擴充與成長
三所研究所的成立
軍醫學校為了擴展研究及應戰時軍隊的需要,於1941年創設了三所研所,一為藥品製造研究所,由藥科主任張鵬翀任所長,其目的為供藥科學生實習及製造各類藥品,以供部隊及民間之需用;二為血清疫苗製造研究所,所長由細菌學系主任李振翩兼任,由於戰區遼闊,前後方經常發生霍亂、傷寒、天花等傳染病流行,該所製造大批此類疫苗,運送到各地區給軍民作預防注射及接種,以預防該類疾病之發生與傳播;三為陸軍營養研究所,所長由生物化學系萬昕主任兼任,因戰時食物短缺,加以物價高漲,以致各戰地部隊常患營養不良及維生素缺乏症,此所常派員至各部隊視察研究,目的在改善軍隊食物之素質,對增進軍隊營養幫助極大。以下分別簡介三所研究所的情形。
張鵬翀所長與藥品製造研究所
1937年,父親曾在廣東軍醫學校的校本部前面,即位於總醫院的東側,加建了一棟製藥研究所,鋼筋水泥,寬敞堅實,新屋全部落成,可惜未及使用廣州就失守了,未曾發揮到輔助教學的作用,非常可惜。由此可見父親一心要設立藥品製造研究所的心願,而這個心願終於在1941年付之於行動。
藥品製造研究所所長張鵬翀主任為了籌辦藥品製造研究所〔以下簡稱藥研所〕及充實藥科教學實驗器材,曾於1939年冬親自冒險到上海一帶,搜購大批器材、試藥。返黔後,即將位於安順城南汪官屯的酒廠收購,增設分餾塔,開始生產酒精。1941年春,藥研所正式成立於校本部對面的小梅山麓。小梅山麓原是一塊丘陵荒地,經蓽路藍縷,克難籌劃,先建兩所平房,作為辦公室及初期製研室,試製有成,再擴建廠房,調補人員採購原料、擴大生產。抗戰時期我國西南地區受戰爭影響,學校、軍隊或民眾需要的藥品非常缺乏,部份還得靠緬甸、泰國等公路運輸進口,價格昂貴,尤其是玻璃醫療及實驗室儀器更是奇貨可居。藥研所就在設備簡陋、原料困難的條件之下,盡量利用土產原料,積極擴大生產,對大後方的醫療衛生事業貢獻頗大。其值得一提的是,抗戰時明汽油奇缺,該所製造科的酒精部利用玉米及蕃薯為原料,研製出純度很高的酒精代替汽油,日夜不停地供給前後方的車輛使用,在抗戰期間這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貢獻。該所同時又作為藥科學生實習的場所,造就軍中藥學專業人才無數,功績卓越。
現將該所的管理、生產及運作情形,簡略敘述如下:
〔甲〕行政及管理部份:
一、所長室及辦公室:所長張鵬翀,設祕書及生產統計員各一。
二、總務課:由張亦棟〔藥科17期〕主持,設會計室、軍需室、副官室,並管理庫房、原料、包裝及瓶籤印製,緊急發電等業務。
三、營業部:由張香龍〔藥科22期〕主持,除一般銷售外,並辦理各省市購業務。
〔乙〕製造和研究部份:
一、製造課:藥研所最主要的就是製造課〔即生產課〕,由趙仲雲〔藥科19期〕主持,其下設四個部門
1. 酒精部:主任─先後由陳新謙〔23期〕、黎漢德〔24期〕及王國初〔23期〕擔任,有技術員、管理員及製酒精師傅十餘人。分三班制,每天開工24小時,每週7日。主要以玉米及蕃薯為原料,發酵製造,蒸餾提煉而成。每日能生產95%酒精約五十餘加侖,大部份銷售到貴陽或路過的車輛作為汽車燃料之用途,部份藥用酒精則供應給西南各省的軍隊醫院、衛生機構及藥店作消毒用。
2. 安瓿劑部:由張香龍〔22 期〕主持,除技術員外,經常有藥科實習學生幫助工作。生產大型靜脈注射液,主要為500ml葡萄糖生理食鹽水及 20ml-50%葡萄糖的注射液。小針劑則有普魯卡因、依米丁、阿托品、奎寧、士的寧、氯化鈣、葡萄糖酸鈣等三十多種。該所對注射劑之品質最為重視,尤對滅菌及熱素〔pyrogen〕的去除方面,謹慎操作,不敢稍有疏怠。
3. 酊膏片劑部:先後由程連琺〔20期〕、劉玉成〔26期〕主持,技術員及實習生數名助理。初曾與藥科生藥學系合作,生產蓖麻油、薄荷油、除蟲菊散等。後則向口服及外用的製劑方面發展,經常生產各種酊劑、合劑、糖漿劑、粉散劑、軟膏劑及產量最多的片劑等五十餘種,其中如複方樟腦酊、碘酊、布朗合劑、複方甘草片、氧化鋅軟膏等,在軍中及及民間皆有口碑。
4. 化學藥品部:主任─仇士傑〔21期〕、技術員─程連琺〔20期〕、王國初〔23期〕,另有助理員及練習生等工作人員數名。產品可分為兩大類:一類為所內製劑部門之原料,一類為直接可供藥用者,包裝後售出。重要產品有咖啡因、白降汞、黃降汞、鞣酸蛋白、昇華硫、硝酸銀、碳肝、藥用澱紛、藥用高嶺土、活性炭、硫酸銅、無水酒精〔實驗室用〕等四十餘種。產品除供應給學校各系實驗室、三所及醫院外,其餘亦銷售各省市。
二、玻璃廠:由副官李榮廷負責,有管理員、配料、燒料老師傅、坩堝師傅及儀器吹料師傅、練習工等各數人。
玻璃廠原由學校教師集資籌建,由林公際教授主持,後來林公際調任藥科科長,玻璃廠也併入藥研所。主要目的是製造學校各系實驗室及醫院需用的玻璃儀器如:硬質玻璃燒瓶、秤量瓶、燒杯、量杯、試管、刻度吸管、滴定管、量筒、水平儀、凱氏定氮燒瓶、各式冷凝管、分液漏斗、索氏脂防抽出器等等。所內須要大量的投藥瓶、針劑空管、製藥玻璃儀器等,以及另二所需用之器皿如:用以裝各種菌苗的「大型玻璃安瓿」和分裝牛痘苗的「毛細坡璃管」、培養瓶等,全由該廠負責。此廠並附帶製造一些家用器皿,如玻璃杯、燈罩、各式家用瓶子等,在安順南街設一門市部出售,收入津貼玻璃廠的支出。由於需求量增加,吹製玻璃的技術水平也逐日增高,除了一般化學儀器外,亦能製造出定量分析用的精確容量瓶、定量滴管等,這在當時後方要算是高水平的。因此產品除自給自足外,亦銷售給各省市學校、藥廠及科研機構。
該廠並附設坩堝車間,翻砂耐火坩堝,接受外地加工及定製,根據顧客特別需要,按圖及樣品特製。
三、修配部:由趙仲雲〔19期〕主待,有鉗工及木工師傅數人。專為本所機器、設備、鐵木傢俱等及時修配而設,凡所內任何機械設備發生故障或有破損,皆能迅速解決,對生產運作之順利進行,功不可沒。
四、研究室及檢驗室:由朱君鐸〔21期〕主持,而全所技術員均參加,從事有關問題的解決,使製造、包裝、貯存、運輸等運作過程,得以順利進行及完成。
檢驗室之主要工作在於原料及成品的品質管制,由專任技術員及實習學生操作。中華藥典第一版編成於1930年,實嫌過舊,許多藥物均未收載,於是採用美國藥典第九改正版,作為藥物檢驗之規格標準。檢驗過程嚴密謹慎,故能確保產品之品質優良及藥效之正確無誤。
藥研所新產品之研製工作,大部份是在藥科的製藥化學系、藥劑學系及生藥學系中進行,待研究成功便轉移技術給藥研所,按步試製,再擴展為大量生產。因而藥研所的產品的質與量皆日漸提高,並不斷有新產品問世。
此外,藥研所並設有發電廠及印刷廠。發電廠之設立是為配合三所研究所及釀造酒精之需要,因安順有一發電廠,時有停電,該廠則在緊急時備用。印刷廠屬於總務課,負責印刷各種藥品瓶籤及說明書。
藥研所在初創的兩年間,發展最為迅速,由五萬五千元的開辦費,迅速發展成為有三百多萬元的財產。1942年10月的《貴陽國防科學展覽會》中,藥研所展出一百多種產品,其中包括以水銀製成的各種汞製品─甘汞、昇汞、白降汞等,以五倍子提製的鞣酸蛋白,以土鹼、硫磺製成的含硫鉀、昇華硫,以及中性硬質玻璃容器、安瓿、滴管、冷凝器和索氏脂肪浸出器等,皆受到參觀者的好評。除 了藥用成品外,藥研所並利用貴州資源研製出各類成果,諸如土法製酒、五倍子製品製法、荼葉提製咖啡因、馬鈴籌製取澱粉、汞製品等,這些研究成果在當時絕對是有利用價值,即便到了今天還是有其參考價值。
由於藥研所涵蓋許多部門,在運作程序方面需要不少「人手」,因而給予學校教職員家屬較多的工作機會,間接地幫助學校職工解決生活上的困境。藥研所也曾經收留過「桂林流亡兒童保育院」的女生八名,年齡在16至18之間,高小或初中程度,分配在各生產部門學習和工作;抗戰勝利,藥研所結束時都已結婚成家,其中有嫁給醫科助教的、藥科助教的,也有幾位嫁給藥研所的技術員、助理員等,一時傳為佳話。
該所發展迅速,抗戰期間對軍民的醫療保健貢獻既多且廣,對學校的經濟補助也大有裨益,這許多成就應該與張鵬翀所長的才幹與魄力分不開。
張鵬翀字岳庭 · 浙江省嵊縣人,世居嵊縣富潤鎮,自幼深受庭訓。他身材魁偉,精力過人,個性耿直,有如其人;做事有遠見、有瞻識、肯擔當,常仗義直言,慷慨激昂,氣宇宏深,遠非常人可企及。張鵬翀是中央軍醫學校藥科第4 期的畢業生,自1916年畢業後,即主管衛生事業多年。廣東軍醫學校成立時,他是廣東軍醫處藥科上校技正,1937年春,父親晉京接任中央軍醫學校教育長時,就帶了兩位得力助手同去,一位是于少卿,另一位就是張鵬翀。張主任到南京接掌藥科主任後,曾大力加以整頓,並輔佐父親幕中策劃政教,綿密周詳。後到安順,但凡藥品製造研究所的籌備、建設及經營,都由他親自主持,更顯出了他的才幹。從南京而廣州至安順,直到抗戰勝利的10年中,張所長實為學校不可缺之大支柱。他為學校勞碌奔波之事不勝枚舉,今僅節錄鮮為人知之事跡二三,以作後輩者學習與效法:
「學校自粵遷桂,再由桂搬至安順的過程中,所有運輸一切事宜,統歸藥科張主任負責。1938年夏,日寇進犯廣州,在敵機慘炸之中,張主任坐鎮校本部指揮舉校遷桂事,搬運器材、運輸行李,恒周日而無倦容,尤無絲毫畏縮,最後必等運載細微全部妥善完畢,始最後殿尾登舟離開。
學校在遷桂之時,曾就港商捐納救護車十輛,但始終未能獲得。1939年敵寇又犯長沙,廣西岌岌可危,群情惶惑,集議遷黔,然而千里迢迢,萬山阻隔,如何還能索取十輛救護車?張主任力排眾議,獨推藍春霖教官,啣命赴港索車,
並囑其對港商說明:『車為抗戰而捐,羊城雖陷而勝利可期,度理衡情,車在必納,果得車,若旅費有限,即私人負擔無不可也。』藍到香港後,率領車俱歸。
學校由南京遷入廣州時,張主任鑑於海港必為敵寇封鎖,器材之來源亦將杜絕,故在教務會議中一再敦促教育設備務必予以多加充實。學校遷至安順後,1939年冬,張主任親自冒險潛入上海、港九一帶,搜購大批圖書、儀器及試藥,共計50大箱,以作創設藥品製造研究所之前奏,並利醫、藥兩科及附屬醫院之設備。〔詳情請參閱《設備完善儀器充實》一節〕
1941年於安順城北之小梅山,設所製造藥品,兼事研究,非惟供下莘莘學子之學習,期符學以致用之旨;而又利用當地物資,製供軍中醫藥之用,並供大後方民眾之需。張所長對學校,對廣大軍民所作的貢獻,又豈是寥寥數語所能道盡!」
以上「張主任事跡二三」節錄自《鵬翀先生傳》,此傳為張主任於1945年五十壽慶時,由本校衛生勤務學系邱倬教官所撰寫。張香龍學長提供資料,特此致最深謝意。
【本節資料承蒙藥科22期張香龍、張繼宗;藥科23期陳新謙、譚增毅;藥科25期蘇中武等學長提供,特此致謝】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P4張鵬翀